《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摘要(二)

 

二、中国金融稳定总体状况评估
  (一)中国金融总体稳定,历史形成的风险已经得到有效处置,金融稳定机制正在形成与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强调一切服从稳定大局,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2004 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些方针政策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金融体系的风险得到及时处置,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一是政治经济环境良好。积极稳妥、进退有度的对外政治、经济和金融政策,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缓解了经济周期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宏观经济健康运行为金融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币值稳定,为金融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发展势头良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工具种类增加,金融创新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了金融稳定。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处置金融机构风险的有效机制,基本化解了历史遗留的金融风险,并初步形成了市场化风险补偿和市场退出机制。在国务院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金融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密切协作,全面推进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重组和改革,有效处置了银行、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切实保护了投资者权益,提高了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在处置风险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机制,市场约束机制逐步建立,投资者风险意识明显增强,金融机构规范运作水平得到提高,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
  四是金融机构改革成效显著,金融机构总体稳健。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总体好转,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财务风险得到控制,公司治理进一步加强。其中,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财务状况明显改善,主要财务指标已接近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水平,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中国工商银行财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并将在年内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推广到29 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开始好转,资金实力明显增强。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证券公司重组和改革的思路及框架基本明确,改革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保险业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基本完成。同时,中国继续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不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中国金融业在挑战中抓机遇,在改革中谋发展,初步实现了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融合,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总体来说,中国已基本形成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较为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各金融机构正在努力按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要求建设现代金融企业。
  五是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金融稳定机制正在形成和完善。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逐步完善,以票据和银行卡为主体的支付结算工具体系已经建立,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并存的支付清算系统格局初步形成。金融法治、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会计和审计标准、征信体系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审慎监管日益得到重视,加强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渐成共识。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得到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和处置的协调机制正在建立。金融安全网建设初见成效,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和保险保障制度的建设正在进行和完善,为金融稳定奠定了制度基础。
  另外,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开始得到全社会的认知。中国政府大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法制建设,增强执法力度,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培育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依法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二)中国维护金融稳定需要着重关注的方面中国金融总体稳定,但仍需要密切关注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评估,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当前,维护金融稳定需要着重关注十个方面。
  一是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口环境恶化、房地产业等行业出现过热,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二是关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资本市场目前仍面临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制度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尚需改善,股权分置问题亟待全面解决,证券资产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证券公司规范运作急需加强。
  三是关于隐性财政赤字问题。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
  四是关于资金价格的管制与放松。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和其他市场主体都需要适应从管制到放松的环境变化,学会认识和应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目前需要建立多层次、多产品的金融市场,开发金融衍生产品,鼓励金融创新,增加可供市场主体选择的管理风险的金融工具。
  五是关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存在内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足、经营目标偏差、缺乏明确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等问题,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六是关于交叉性金融业务的风险监测和监管。交叉性金融业务是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交叉性金融业务涉及多种金融工具,体现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蕴藏着跨机构、跨市场和跨境风险。目前,投资者尚缺乏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全面了解,风险意识不足,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交叉性金融业务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对部分业务还存在着监管真空,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七是关于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的资金筹措与道德风险防范。由于投资者保护制度尚待完善,投资者风险意识不足,近几年在救助和关闭金融机构过程中的个人债权通常由政府垫付,这种方式不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增强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市场约束,还有可能诱发金融机构的盲目扩张和恶意经营行为。在风险处置中如何既维护金融稳定又防范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是关于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付服务组织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支付结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金融法制、会计和审计标准、信息披露水平、征信体系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安全网尚待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落实。
  九是关于完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系统受外部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以来,金融系统大量地承担了企业改制的成本,在企业重组、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如果银行债权不能得到保障,就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另外,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不讲信用及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着金融稳定,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十是关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溢出效应。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金融稳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面临着许多不可控因素,诸如油价上涨、全球升息、美元贬值、国际政治纷争、战争和地区冲突等。中国参与国际生产、贸易和资金循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与全球化收益相伴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相应增加。另外,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使全球金融体系一体化加强,金融风险跨境传染性增大,其他国家的金融运行状况对中国的影响加大。这些溢出效应给中国金融稳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