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热点下的资产评估

从去年大热的迪士尼“玲娜贝儿”到今年大熊猫“丫丫”“花花”,再到最近的淄博烧烤……我们或多或少都对这些“火出圈”的词汇留有印象。在当今互联网海量信息时代,各类信息的流通已然十分便捷,加之通过网络平台精准瞄准用户喜好的大数据推送算法,与人们社会性、情感性、道德性等需求体验相关的信息会被更为广泛地传播与呈现。

舆情热点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往往大超人们的预期,网络社会情绪在传播、扩散的同时,会对线下社会舆情产生重大影响,由此舆情热点下的各类商业投机得以应运而生。

当评估业务涉及这类出现突发事件催化的标的时,评估该如何进行?作为评估专业人员,评估对象及其价值内涵的认定与思考是整个评估逻辑中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评估首先要考虑的是“评什么”。以3月的“大熊猫热”为例,其同时带动了熊猫基地旅游参观、熊猫周边销售、直播短视频流量等多方面热潮,那么其价值来源为何?相关增量又如何划分归属于各类评估对象?这是评估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评估从业人员开展评估实务时应当对评估对象及其价值内涵、评估范围等与委托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与界定,在充分理解交易实质并分析后,方能得出相应的评估结论并出具完备合理的评估报告,即搞清楚“评什么”才具备“怎么评”的前提。

其次,关于“舆论”“热点”等因素如何影响基准日时点的资产价值,行为金融学有这样一个案例:1998年5月3日《纽约时报》报告EntreMed公司研制出一款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型抗癌药物。5月4日,该公司股价从12美元飙升至85美元,第二天回调至52美元,随后几周的时间里一直稳定在30美元左右。同年11月12日,《纽约时报》头版又报告称其余实验室无法复制并验证该药物的研制进程即EntreMed公司抗癌药研发技术其实未获得实质进展。随后EntreMed公司股价从32.625美元下降到24.875美元,但价格依旧是5月1日的两倍多。如若评估从业人员需以两次登报的时间段内为基准日对该公司的股权价值进行评估,该事件的影响又该如何衡量?

从市场有效性假设的角度看,在该事件证伪后,理论上后续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应当重新修复至合理价格,然而在中间长达6个月无法证伪的时期,该突发消息对于股票价格的扰动是显而易见的,这类突发事件或消息催化在现今信息流通迅速的网络时代可能出现得会更加频繁。

因此,当评估基准日确定在这6个月的时间段中,评估从业人员对委估标的与此类催化事件的分析与判断将显得尤为重要,相关事件导致的边际变化如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程度、后续的发展可能性、有无更多潜在因素的催化、影响时间长短等,均需要评估人员依据自身经验基于当时时点所能获得的信息及资料后作出当时情境下的合理判断。既身在局中又心在局外,保持一份清醒与安静,给评估从业者带来不小的挑战。

与上文提到的“6个月股价波动”事件类似,受舆情热点影响的标的价值与价格的波动会更为剧烈。鉴于此,评估业务所处的基准日时点的市场环境、假设前提、评估结论与报告时效性之间的关系相比传统项目更为重要。首先要明白不同市场环境下均为“市场价值”的同一资产内涵会有所不同。其次,假设前提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可能资产价值会存在巨大差异。评估结论是基于评估报告日时点评估人员对评估基准日委估资产价值的判定,正如资产价格不停变化一样,不同时点的资产价值评估亦可能有不同的结论。评估从业者对标的资产当下“热度”事项的影响因素如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后续效果等进行谨慎分析与判断后得出评估结论,应在报告中披露本次评估结论所基于的催化事件对应的评估处理口径与逻辑,方便报告使用人理解的同时降低自身的风险。

与此同时,亦应当明确结论的有效期,并提示使用人,若在使用期内报告书中逻辑与判断等后续出现与原预期发展不符的情况,应调整评估结论或重新评估。委托方在使用评估报告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市场的变化并进行适时调整,避免误用报告。

最后,当下舆论、热点传播的迅捷性与影响力给评估行业带来警醒,从业者所理解的评估与行业外人员所理解的评估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不加以合理的解释和引导难免会产生公众舆情对行业专业性、公信力等方面的误解。未来,如何做好舆情管理,更好地对外宣传,让公众知晓、理解、信任行业的独立客观理念是需要重视的一点。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