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库

专业文库

循环经济的实施方式(一)

 

循环经济的实施方式
    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提出了一系列诸如“零排放工厂”、“产品生命周期”、“为环境而设计(DFE)”等体现循环经济思想的理念,特别是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次形成了物质闭环型经济的三种关键性思路。
    目前在主要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取得了成功实践。结合国际经验,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企业要做到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使用量、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能力、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强度;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一、企业层面
    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实践,即生态经济效益(Eco-efficiency)的理念和实践。这是1992年世界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WBCSD)在向里约会议提交的报告《变革中的历程》中提出的新概念。WBCSD是一个由120个国际著名企业组成的联盟,其成员来自33个国家和20多个主要产业部门。在共同的生态经济效益理念下,他们有力地推动了循环经济在企业层次上的实践。生态经济效益理念的本质是要求组织企业生产层次上物料和能源的循环,从而达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WBCSD提出注重生态经济效益的企业应该做到:(A)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B)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使用量;(C)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D)加强物质的循环使用能力;(E)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F)提高产品的耐用性;(G)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服务强度。
    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实践属于小循环的范畴,又叫做杜邦化学公司模式,是以单个企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微观循环作为主体的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本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即在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废料回收生产技术和推行污染零排放的生产全过程控制,全面建立节能、节水、降耗的现代化新型工艺,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
    企业是资源消耗和产品形成的地方,实施循环经济必须从每个企业入手,贯彻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在这方面美国杜邦公司是最典型的代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于上世纪80年代末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
    1.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概念最早大约可追溯到1976年。当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了“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的思想。1979年4月欧共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政策,1984,1985,1987年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拔款支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清洁生产审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化工行业的污染预防审计,并迅速风行全球。
    各国和各国际研究机构对清洁生产的定义各不相同。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UNEP/PAC)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污染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该定义比较完整地描述了清洁生产的本质:强调清洁的能源、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同时包含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为减少其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所应采取的措施。
    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供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从清洁生产的概念可以看出,清洁生产是一种预防性方法。它是关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是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与标志,它的实质是工业生产的“生态化”和“绿色化。”清洁生产包括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它要求企业改进工艺,强化管理,通过技术创新,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通过排污审计,减少和减低产品从原材料使用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并把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在产品或工艺的整个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必须考虑预防污染、将产品或工艺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短期和长期风险降至最小。
    清洁生产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资源的再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自然资源的耗竭。二是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将体现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互统一,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清洁生产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前主任委员曲格平在2000年12月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座谈会上指出:“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
    清洁生产的提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一是最优化理论,清洁生产实际上是在特定的生产工艺条件下使其物料消耗最少,而使产品产出率最高的生产方式。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是数学上的最优化理论,相当于将废物最小化作为目标函数,求“特定的生产工艺条件”这一最优解。由于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是和现有的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比较而言,而且,资源与废物也是一相对概念,一种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有可能成为另一种生产过程中的原料(资源)。因此,废物最小量这一目标函数是动态的、相对的。二是物料平衡理论,任何生产过程都要遵循物料平衡原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越多,原料(资源)消耗就越大,即废物是由原料转化而来的。清洁生产使废物最小化,便等于原料(资源)得到了最大利用。三是科技进步理论,“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马克思语)。当今世界的社会化、集约化大生产和科技进步,为清洁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3.清洁生产的指标
    清洁生产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清洁的能源有四项内容: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如采用洁净煤技术、逐步提高液体燃料、天然气的使用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水力资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如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节能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等。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生产过程内容有: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强震动等;少废、无废的工艺;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等。三是清洁的产品。清洁的产品的内容有: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利的因素;易于回收和再生;合理包装;合理的使用功能和合理的使用寿命;产品报废后易处理、易降解等。
    清洁生产指标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原则,清洁生产指标应能覆盖原材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各个主要环节,尤其对生产过程,既要考虑对资源的使用,又要考虑污染物的产生,因而清洁生产指标可分为四大类: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和污染物生产指标。
    (1)原材料指标
    原材料指标应能体现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使用等各方面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因而可从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以及可回收利用性这五个方面建立指标。
    A.毒性:原材料所含毒性成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B.生态影响:原料取得过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例如,露天采矿就比矿井采矿的生态影响大。
    C.可再生性:原材料可再生或可能再生的程度。例如,矿物燃料的可再生性就很差,而麦草浆的原料麦草的可再生性就很好。
    D.能源强度: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程度。例如,铝的能源强度就比铁高,因为铝的炼制过程消耗了更多的能源。
    E.可回收利用性: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程度。例如,金属材料的可回收利用性比较好,而许多有机原料(例如酿酒的大米)则几乎不能回收利用。
    (2)产品指标
    对产品的要求是清洁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产品的销售、使用过程以及报废后的处理处置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些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难以恢复的。此外,对产品的寿命优化问题也应加以考虑,因为这也影响到产品的利用效率。
    A.销售: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即从工厂运送到零售商和用户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B.使用:产品在使用期内使用的消耗品和其他产品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C.寿命优化:在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寿命是越长越好,因为可以减少对生产该种产品的物料的需求。但有时并不尽然,例如,某一高耗能产品的寿命越长则总能耗越大,随着技术进步有可能产生同样功能的低耗能产品,而这种节能产生的环境效益有时会超过节省物料的环境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寿命越长对环境的危害越大。寿命优化就是要使产品的技术寿命(指产品的功能保持良好的时间)、美学寿命(指产品对用户具有吸引力的时间)和初设寿命处于优化状态。
    D.报废产品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3)资源指标
    在正常的操作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可以部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即反映生产过程的状况。从清洁生产的角度看,资源指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因为在同等条件下,资源消耗量越高,则对环境的影响越大。资源指标可以由单位产品的新鲜水耗量、单位产品的能耗和单位产品的物耗来表达。
    A.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量: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整个工艺使用的新鲜水量(不包括回用水)。
    B.单位产品的能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电力、油耗和煤耗等。
    C.单位产品的物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 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构成产品的主要原料和对产品起决定性作用的辅料的量。
    (4)污染物产生指标
    除资源(消耗)指标外,另一类能反映生产过程状况的指标便是污染物产生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较高,说明工艺相应比较落后或管理水平较低。考虑到一般的污染问题,污染物生产指标设三类,即废水产生指标、废气产生指标和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A.废水产生指标废水产生指标首先要考虑的是单位产品的废水产生量,因为该项指标最能反映废水产生的总体情况。但是,许多情况下单纯的废水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产污状况,因为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量的差异也是生产过程状况的一种直接反映。因而对废水产生指标又可细分为两类,即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B.废气产生指标废气产生指标和废水产生指标类似,也可细分为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C.固体废物产生指标对于固体废物产生指标,情况则简单一些,因为目前国内还没像废水、废气那样有具体的排放标准,因而指标可简单地定为“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
    4.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
    清洁生产政策建议,可概括为由来自政府与社会两方面的强制、激励、压力和支持等4种作用机制构成的推动清洁生产的综合政策框架。这一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探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获利机制和推进清洁生产的政策激励性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以企业作为清洁生产的主体,推动清洁生产的政策机制可由来自政府与非政府两方面的因素来组成,主要包括强制、激励、压力和支持四种机制。
    (1)强制性机制
    强制性机制是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活动所采取的直接干预机制。通常体现强制作用的法律和行政措施有:强令淘汰某些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限制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规定企业制定实施减废计划,对未治理达标企业进行生产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审计活动等。例如:我国对含磷洗涤用品的使用限制在2002年,对氟化物等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限制在2010年。有章可循是推动清洁生产的基本条件。
    (2)激励性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经济政策措施将是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的有效工具。例如: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或清洁产品实行差异税收、投资信贷优惠等政策;建立有利于清洁生产活动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和使用办法等。
    (3)压力性机制
    压力性机制是指利用企业的相关方,包括政府机构、企业的合同方、社会团体、消费者、公众等社会力量影响企业产生清洁生产需求并实施清洁生产的作用机制。例如公开某类企业的环境状况,实施有利于清洁生产企业(产品)的采购政策,银行的“绿化”,建立自愿协议制度等。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来自社会各界的绿色呼声和要求特别是绿色消费(包括生产者间的供给消费)会日益高涨。充分认识并发挥这种可能驱动企业清洁生产行为的社会压力作用应成为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政策机制的重要内容。
    (4)支持性机制
    指转变企业清洁生产的思想观念,提高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能力的作用机制。清洁生产是对传统生产发展模式和单纯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是否具有一定的清洁生产意愿和能力是企业能否自觉主动并顺利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为了从深层次上转变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为,一方面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企业传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结构),不断提高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意识。另一方面,应从知识、技术以及信息(包括示范)上给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务,特别是提高企业清洁生产的技术创新和传播能力,帮助和指导企业的清洁生产。
    总体上,强制性政策机制,特别是从立法上体现的有关清洁生产的规定,能够鲜明地表达要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信息及最低程度的限制,因而对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为或活动具有较确定的约束力。但是,从清洁生产的持续改进特征和自愿行为需要看,强制性机制一般仅适宜于提供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应满足的基本要求,难以充分调动企业不断改进清洁生产的积极主动性。
    激励性和压力性机制,它们更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益得失以及企业生存发展的机会与形象,特别适宜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深入到生产全过程中企业各种复杂行为的调控,并具有较强的推动清洁生产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实施效率的灵活性,因而有利于促进企业清洁生产长期持续的实施。但是,这类政策机制的影响力度和企业反应的灵敏程度,明显取决于市场体系及其功能的完善成熟和社会环保压力的培育发展。
    支持性政策机制,它着眼于提高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我意愿和能力,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支撑企业清洁生产行为的观念认识问题,并解决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遇到的技术、信息等能力障碍,是企业形成自我约束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的基础。然而,在现行条件下,单独采用支持性政策机制,其影响作用是有限的,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效果也是缓慢的。
    总之,四类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的政策机制,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很难期望采用某种单一的政策机制就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需要通过多种适当形式的措施手段有机配套,形成综合的推动清洁生产的政策机制。
    对于我国来说,识别实施清洁生产的障碍问题,是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清洁生产政策的前提。我国企业清洁生产的内部障碍主要于设备陈旧、所在需改造投入太大、企业资金不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外部障碍在于缺少国家资金支持或投资,缺少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相配套的国家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由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展开的环境污染控制政策是根据我国当时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技术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制定的,这些政策大多倾向于末端控制。因此我国目前的环境法从指导思想上尚未完成从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的转变,各项具体制度对清洁生产贯彻的推动作用也很有限;针对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产污标准、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等措施很不健全。经济发展政策中清洁生产提得很多,具体可行的规划较少;环境政策的重心也未调整至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对全过程管理的清洁生产的刺激作用有限。因此,开展有效克服清洁生产实施过程中的障碍的政策机制及相应措施正越来越受到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重视,并已成为污染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推行清洁生产的制度
    政府在推进清洁生产时也不能采取过多强制的手段,不能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不能破坏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当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公众和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行事,此外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立一系列推进清洁生产的制度,利用这些制度使清洁生产工作推向纵深。
    对于推进清洁生产有重要作用的制度有很多种,包括清洁生产审计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等等进行:
    (1)清洁生产审计制度
    对于清洁生产而言,最有效的污染预防措施是源头削减,即在污染发生之前消除或削减污染。而搞清废物和排放物的起因是进行有效削减废物和排放物的基础,一旦废物和排放物的起因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和实施最经济有效的污染预防与削减方案,继而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可以从改进产品设计,改变产品结构,替换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物料循环利用率及进行技术工艺与设备改造等方面。系统筹划分步实施在筹划实施之前应对这些不同环节进行科学的核查与评审,以找出一切问题的真正所在,这就是清洁生产审计的目的。
    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是推行清洁生产的重要组成和有效途径。清洁生产审计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不仅仅是因为其有明显的环境保护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企业发现按照一般方法难以发现或容易忽视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常常会使企业在经济环境管理等诸多方面受益匪浅并大大增强企业自身发展的信心。
    清洁生产是从末端治理到从生产过程全过程实施污染预防的战略转折。清洁生产审计同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状态,清洁生产审计的对象是企业,其目的是找出企业中不符合清洁生产之处,并且要提出方案和解决这些问题。
    从我国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以来审计就一直是工作的核心之一许多清洁生产项目都将企业清洁生产审计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开展了大量的清洁生产示范工作示范结果表明清洁生产审计对于推动我国清洁生产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来源:节选自《
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

最新更新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