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库

专业文库

从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动因看进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11月底,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地突破10000亿美元,年末全国进出口总值达11 547.4亿美元。贸易大国年底重新排序,中国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这个结果,是近三年来在几乎眼花缭乱的连续超高速增长基础上获得的。它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5 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六;2002年,在全球货物贸易增长不到2%的情况下,中国增长了20%以上,居世界第五;2003年,中国进出口增长37%,仅新增加的进口额就超过上一年进出口增加额的总和,给其他国家带来了11.7%的出口增量,排名居世界第四;2004年,继续以近36%的速度增长,至年底,月度进出口增速已经连续30个月超过15%,其中24个月超过30%。这种态势使得中国在2001年制订的进出口总额至2010年达1万亿美元的中长期规划,提前6年得以实现。

一、中国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一)宏观经济层面: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对进出口有强烈的需求依赖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给进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厚实的物质基础。近10年来,中国GDP平均增长高达8.8%,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如果考虑中国在GDP统计方面的缺损,例如农村自产自销、城市服务业统计不完整,以及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等可争议的因素,中国的经济总量更为巨大。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给进出口带来旺盛的需求。

出口方面,中国制造业目前有强烈的出口依赖,除最近部分生产资料等上游产品供给趋紧外,600种政府监测的消费品,80%供过于求。近年来形成的巨大生产能力,在国内消费市场难以容纳和满足的情况下,转而到国际市场上寻求出路,才能维持就业与增长。由此在纺织服装、轻工、机电、家电、信息、通信产品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耐用或非耐用消费品的优势领域,形成了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产业结构。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25%以上;空调、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产品出口依存度在40%-50%之间;DVD的出口依存度竟达80%以上。其他产品如鞋类、电风扇、照相机、移动电话、计算机、摩托车等机电和轻工产品,情况大体类似。

进口方面,由于目前国内经济增长相当程度要靠投资推动,近三年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特别是2003-2004年两年投资增长率连续高达27%,拉动了能源、矿产、原材料等资源类初级产品,以及重化工产品、制造设备进口的大量增加。此外,占中国进出口份额很大的加工贸易,也产生了大量中间品的进口。其中,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零部件、电工器材、汽车零部件、通讯器材零部件的进口,占到全部机电产品进口的55%。从2004年进口产品的情况看,95%以上都是资本品和中间品,初级产品进口增幅更是高达60%以上。这些因素构成了近年中国进口大幅度增长的基本原因。

(二)外国直接投资: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成为进出口高速增长的关键变量

中国引进外资已经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2003年更成为世界上流入FDI最多的国家,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投向制造业的“绿地投资”。在现有外资企业中,制造业占了7成,2004年新批外资企业中,72%的企业和75%的金额继续投向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通用和专用设备领域,集群化投资的特征明显。外资向中国制造业集中的结果,使得中国制造加工业日益融入全球生产和营销的分工体系,产品因此而出现大规模跨国流动,成为世界贸易链条中的重要一环。FDI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联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规模。目前,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已经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7%,进口占58%,对外依存度(出口额占工业产值比)高达45.5%。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外资继续向中国制造业投资的趋势不变,我国进出口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三)政府积极推动:正面政策效应不断释放,加入世贸组织打开发展空间

国际经济界在分析一国对外贸易增长因素时,主要考量各项经济指标,较少考虑国家政策因素的变量。但在中国,政府主导的政策因素对本国国际贸易走势影响重大,存在强大的“政策杠杆效应”,形成非常有效的政策竞争力,这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特定阶段出现的独特现象。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从中央到地方都实施了一系列对外贸易促进措施与政策,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成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提出后,政府和企业都极大地提高了发展进出口的积极性。从早期实施财政补贴、出口换汇奖励、汇率并轨等措施支持出口,到现今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进出口优惠信贷、降低关税、外资优惠政策、出口退税制度完善、出口企业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资金等扶持措施,降低了企业进出口的成本,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对进出口贸易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在国际贸易领域与其他主要贸易国家采取相同的贸易规则,给予他国以透明稳定的贸易环境预期,同时享有了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例如在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吸收外国投资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比较利益。在进出口市场准入方面,政府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对内对外全面放开经营权,使外贸主体迅速多元化,特别是私营企业进入外贸领域,正在成为促进出口的新生力量。从2002年至今短短三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分析

(一)产品构成的变化

中国外贸经历了从轻工纺织品到机电产品,再到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要支撑和新增长点的三个阶段,成功地驾驭着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将成为未来若干年的希望之星。

统计表明,中国出口主打产品20年来完成了三次转型。1980-1990年,我国出口增加额的61%依靠纺织和轻工产品实现;1990-2000年,出口增加额的50%由传统机电产品创造,使得目前我国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比重已占54%左右,成为出口的主导力量;近三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进出口高速增长的新亮点。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迅猛增长52%,高于总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已达27.4%,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日益加深。其中,笔记本电脑、移动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产品的出口增速甚至达到70%--90%,高新技术产品直接拉动外贸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充分打开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二)贸易形式的变化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共存共荣,近年开始出现从并驾齐驱到反客为主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成分是一般贸易,但这种格局近年被打破。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过了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55%,进口总额的39%。在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名称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加工贸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做新的分析和评价。商务部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配套和辐射效应,已经使得这种贸易形式的国内增值率达48%左右。加工贸易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吸纳了2000万人以上的劳动力就业,而且每年由此获得了较大的贸易顺差,为增加进口提供了安全保障。2004年,加工贸易的顺差达1062.5亿美元,将一般贸易的逆差予以弥补,为全年贸易平衡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三)贸易主体变化

外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的崛起,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新趋势。两者相加,已占中国出口额的74%,进口额的69%,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这种格局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与开放初期外资政策单纯注重吸引资金不同,近年以跨国公司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规模转移为标志,外资大量进入的同时带来了三样我国缺乏的要素:国际营销网络、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这三要素与我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完整的工业部类、质优价廉的劳动力三个比较优势相结合,使得中国工业技术能力成长迅速,具体表现在工业配套能力加强,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业结构提升很快,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例如全球信息技术100强中90%到中国投资,使中国迅速成为全球第三大信息通信技术的产品制造基地,从而扩大了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的出口。

集体和私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则得益于中国政治理念的创新与改革开放。外贸领域的市场准入使得私营企业长期积蓄的能量在短期内得到释放,形成近两年独特的出口推动力。集体私营企业的出口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一倍以上,占总出口的比重由原来不足1%迅速提升至17%,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三、中国未来进出口持续增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从总体发展趋势及现有支撑条件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进出口仍然将维持高于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宏观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期,其内在生产能力和消费潜力非常巨大,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为标志的国内经济建设将长期持续,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对国际市场与货物贸易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所谓“中国景气”现象,将首先从周边国家开始,逐渐向欧美国家辐射。二是世界产业,无论制造业或服务业,“外包化”已成潮流,由此带来全球产业分工的新一轮配置,制造业、特别是IT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还方兴未艾。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前所未有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国际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但是,在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一)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出口增长方式弊端日见

特别是传统出口产品利用土地、资金和环保低成本的现状,靠压缩劳工薪金的降低产品成本的扩张模式应该调整。

应该看到,中国出口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加工贸易的方式提升竞争力,这是我国走向成熟工业化国家的进程中一个必不可缺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是未来的事情。鼓励跨国公司把高技术、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中国,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是当前吸收外资政策应该切实解决的问题;帮助国内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应该成为政府始终不渝的推动目标;培育自有品牌,掌握核心技术,拓展全球销售渠道,是当前企业走出国门,做大做强的基本思路。

(二)贸易摩擦高发将与中国出口规模的增长相伴相随,轻视或者过于敏感都无助于问题的正常解决

目前我国出口顺差集中在美、欧各国,表现为质优价廉的各类工业制成品;逆差集中于日、韩、台湾地区和东盟,表现为投资品、中间品和各类零部件。只要这种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不平衡贸易格局依然存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就会居高不下,甚至将向一些具有同类产业竞争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蔓延。应对贸易摩擦的正确思路,是适应WTO的规则,学会为我所用,为我所利。国际多边规则一旦确立,对承诺各方都是公平的选择。有学者提出,我们在日益升温的贸易摩擦中,要改变防御性应对的思维模式,确立进取性的指导思想,无疑具有正确的启示作用。实际上,任何法律规则的建立,都遵循“有损害就有救济”的原理,我们应该很好研究WTO的相关规则,并在实践中娴熟灵活地加以应用。除了要求企业积极应对,构建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中介组织四位一体的摩擦应对机制之外,还要加强国内立法,将WTO规则框架的“实施细则”内法化,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经济利益。

(三)未来贸易政策的任何调整,应优先考虑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需要等宏观经济指标

美国对外反倾销的成本实际大于外国商品廉价进入给国民带来的福利,它坚持这样做,是为了国内产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属于成长型经济,促进增长和就业更应该是经济和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具体政策考量上,一是要充分关注利用外资政策对进出口产生的互动与影响;二是充分估计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参与度和融合度,在仔细权衡各种利弊的基础上进行政策选择。(信息来源:节选自《2005中国商务发展报告》) 

最新更新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