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库

专业文库

《中国产业发展景气报告•2005夏季》(综述)

 

    前6个月,工业增长景气指数重新回落,且回落幅度明显加大。其中,工业增长指数回落2.3个点,轻工业增长指数回落0.9个点,重工业增长指数回落2.8个点。而重工业增长景气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回落。这一高位趋降态势表明,工业增速总体上继续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而重工业景气最近几个月的回落,预示下半年工业增速将会进一步放缓,而工业增长出现"前高后低"的可能性明显增大。预计全年工业增长14%,轻工业增长12.5%,而重工业增长会降至14.5%左右。下半年,随着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前期过度投资形成的产能正在进入或即将步入投产期。也就是说,一方面生产能力和总供给在扩大,另一方面总需求有萎缩的可能,这说明生产过剩的情况正在积累。同时中国工业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双重压力,效益增长将下滑。宏观调控措施总是与波动的方向相反。要使生产能力充分利用,提高工业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应采用一些预防性干预措施,即在适度放松贷款规模控制的同时,积极扩大出口和消费需求。

  一、产业发展宏观背景

    今年1到6月,我国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投资、消费、出口、外资和工业增长均延续了去年的高速发展态势,贸易顺差继续保持。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2%。与2004年相比,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中长期贷款和工业生产、物价指数、信贷规模等各项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消费景气连续3个月下降。工业增长逐步趋于中长期通道,增长结构趋于合理。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生产保持较高水平。"过热"行业景气连续回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人民币汇率稳定。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逐步增加。上半年,国民经济增长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经济"软着陆"有望实现。从下半年经济增长的趋势看,这种平稳回落态势有可能继续延续。但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和工业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紧缩信号值得充分重视。随着经济软着陆逐步达成,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焦点将从"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保证经济平稳增长"上来。目前有必要适时对调控目标、调控手段、调控对象、调控力度等方面做相应调整,实现区别对待,有松有紧、有保有压。

  1、工业增长景气指数连续回落,重工业是主要带动力量

    前6个月,工业增长景气指数重新回落,且回落幅度明显加大。其中,工业增长指数回落2.3个点,轻工业增长指数回落0.9个点,重工业增长指数回落2.8个点。而重工业增长景气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回落。这一高位趋降态势表明,工业增速总体上继续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而重工业景气最近几个月的回落,预示下半年工业增速将会进一步放缓,而工业增长出现"前高后低"的可能性明显增大。预计全年工业增长14%,轻工业增长12.5%,而重工业增长会降至14.5%左右。6月份,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较高增幅。工业增长16.6%,重工业增长17.4%,均较4月份有所提高,而轻工业增长与上月持平。增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修正后的同比和环比数据均显示工业增长有所回落,真实增长率仅在15%左右。

    2、投资保持较高增速,房地产投资增速仍较快

    前6月,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有所反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增长27.1%,比去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增速仍然偏快。前6月累计增速,与1-2月相比,增加2.6个百分点,与1-3月相比,增加1.8个百分点,与1-4月相比,增加1.4个百分点,与1-5月相比,增加0.7个百分点。从资金到位情况看,自筹资金增长最快。从有保有压角度看,投资结构改善取得一定成效。投资增长小幅反弹。投资反弹的主要原因在于去年基数较低。2004年5、6月份投资增速由于受到调控影响,大幅下降,特别是5月份增速仅为18.3%。因此,实际增速较上月仍在稳步回落。随着对投资调控的逐步到位,下半年投资增长将会重新回落。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增速较高。前6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1268亿元,增长24.3%,增速较高是由于去年同期绝对水平很低的缘故。2004年4、5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数额分别为3687亿和3167亿,较3月份的5079亿降幅较大。考虑这一基期因素,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并不显著。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景气指数呈现小幅回落

    消费景气指数继续呈现小幅回落。景气指数从3月份的122.1降至4月份的120.9,5月回落至119.8。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10亿元,增长13.2%,剔除0.8%左右的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左右。各大类商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石油及制品类、粮油类、通信器材类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下半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将会下降到11.5%左右。

    4、进口景气、出口景气继续回落态势

    前6月,进口景气、出口景气均延续前期继续回落的态势,进口景气回落幅度大于出口景气。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继续快速增长,贸易保持顺差。6月,出口同比增长32.7%,保持了高位继续增长。进口增长保持持续回落,6月增速则为15.1%。预计2005年对外贸易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并将逐月走低。随着投资、重工业生产增势减缓,进口增速回落。尤其生产资料进口将明显下降。出口增长在美元转而小幅升值,出口环比增长减慢、纺织品受限及很高的基数效应的带动下,也将有望快速降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会减弱。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缩小,工业品价格上升动力减弱

  6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达到101.6,为2003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6月份总指数是今年连续第4个月出现回落。

    带动价格水平走低的因素包括:粮食价格持续回落;固定资产投资的进一步压缩;货币供应量缩减;工业品向消费品的价格传导作用不明显。CPI连续两个月1.8%使得通胀压力大为减轻。

    国家对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初见成效。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对36个大中城市的监测结果显示,6月份商品房价格涨势进一步趋缓。

    6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涨幅均比上月有所回落。预计全年将保持这一回落趋势,涨幅回落至5%以内。

  6、M1、M2和信贷增速略有回升,M2增速趋于稳定

    我国金融运行健康平稳,M1,M2增速较5月末均有所上升。6月末货币流通量(M0)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9.6%,M2余额同比增长15.7%,较5月末有明显回升。M1余额同比增长11.3%,但比5月末高出0.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3.3%,6月份人民币贷款达到4653亿元。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7110亿美元。M1、M2和信贷的环比增长等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央行对货币供应有放松迹象。

  二、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上半年,工业的宏观调控措施成效明显,经济稳步回落迹象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行业运行的紧缩问题也开始暴露。一是绝大多数工业增长景气指数普遍回落,行业增长景气指数大范围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工业增长速度放慢在行业面广泛体现。二是局部领域过度投资与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显现。局部行业生产能力增长快,显现产能过剩问题。三是出现生产能力利用水平下降,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及库存增加,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的行业增加。四是煤炭、冶金、电力、石化等去年较好的上游行业分化态势较为明显。?五是紧缩政策的波及效应开始扩散,一些行业短期波动幅度加大,出现"大落"。钢铁、有色、机械受需求和价格下降影响,景气指数下降幅度加大。下半年,随着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前期过度投资形成的产能正在进入或即将步入投产期。也就是说,一方面生产能力和总供给在扩大,另一方面总需求有萎缩的可能,这说明生产过剩的情况正在积累。同时中国工业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双重压力,效益增长将下滑。宏观调控措施总是与波动的方向相反。要使生产能力充分利用,提高工业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应采用一些预防性干预措施,即在适度放松贷款规模控制的同时,积极扩大出口和消费需求。

    1、行业增长景气分析

    上半年,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大部分工业行业景气出现系统性回落。下半年,随着调控政策对工业生产抑制性作用的进一步显现,增长速度将会继续回落,并且减弱速度比上半年有所加快。随着限制景气扩张的因素逐步增加,预计多数行业出现强劲回升的可能性很小,稳中趋降将成为下半年行业景气的主要走势。增长景气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多数行业总体仍处于较高景气空间,但数量有所下降。处于较好、好和很好景气区间的行业占74.3%,比前期一直保持在的80%水平有所减少。

    二是多数行业保持回落态势,产业景气趋降明显。由于抑制景气上涨因素的作用大于促进景气上涨因素作用,景气总水平下落的压力较大。与2004年5月和12月相比,半数以上行业景气稳步回落。其中,部分行业景气回落的幅度较大。三是景气回落行业明显进一步增加。64%的行业景气指数5月比上月下降,呈下降态势的行业有所增加,而景气上升指数行业数量明显减少。景气上升的行业中仅有石油天然气、自来水、中药材及中成药等3个行业上升较快。水泥业指数出现的上升不过是对前期快速下降的一种修正走势。水泥增长景气指数相对于去年5月和12月分别下降了24和12个点。下降的行业中,一些行业的短期波动幅度加大,还呈现加速下跌态势。汽车、电子计算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含汽车)等行业接连数月大幅收缩。电子计算机增长景气指数在4月份下降14个点的情况下,下降加速,再降9点。钢铁、有色金属受价格快速下跌影响,回落幅度较大。5月钢铁工业增长景气在4月份下降5点的基础上,再次下降4点,进一步下滑至155.7点。另外,近几个月铁合金冶炼、炼钢、水泥、造船、摩托车、发电、电子器件、生物制品、黑色家电等行业增长指数数月大幅度下降。四是多数能源原材料行业和装备行业景气指数并未延续反弹趋势,普遍转势步入下降轨道之中。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带动下,石油加工、化工、电力、金属制品等行业呈现高位趋降态势,增长景气指数全部较上月有所下滑。煤炭工业增长景气也在5月份首次下落。经济放缓也影响到机械工业的生产和销售。普通机械、专用设备、电器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含汽车)、仪器仪表等行业景气等在4月份短暂小幅上扬后(为迅速把握行业运行的月度变化,此处涉及到的行业景气上行、平稳或下降,均针对上月景气指数而言),5月全部下降。钢铁、建材等行业延续了2005年以来的景气大幅下降的局面。五是仍有一批景气上升势头表现出较强稳定性,但是数量明显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食品、化工、金属制品、农副食品、石油加工及通信设备等行业景气上升趋势保持较好且波动较小。三级行业中,粮食及饲料加工、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化肥、农药、基本化学原料、有机化学产品、合成纤维、纸制品业、集装箱、金属加工机械、冶金、矿山设备等行业景气上升态势保持完好。通用仪器、铁路运输设备、医疗器械、广电设备、纸制品、有机化学产品业和电力供应业近6个月的指数上升幅度较大。

  2、当前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瓶颈行业增长指数稳步提高,"瓶颈"状况有所缓解。能源行业生产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供应状况呈改善态势。煤炭、电力等行业需求增速减小,供需紧张问题逐步缓解。1-6月,煤炭产量增幅高出需求增幅,规模煤炭企业生产83698万吨,产量增长8.6%,与此同时,全社会煤炭库存比年初增长1149万吨,铁路运煤快速增加,出口同比减少15.9%,使得煤炭供需缺口有所减小。天然原油生产总量8979.7万吨,增长4.8%,其中原油产量出现大幅度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日产水平。1-6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3.9%,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火电设备利用率也有所下降。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用电增速下降是造成总用电需求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下半年水电进入丰水期和一大批发电机组投运,电力紧张局面将进一步有所缓解。"过热"行业回落幅度开始扩大。在调控政策抑制下,"过热"行业在5月份增速有所回落,并出现明显的降温。特别是国务院通过《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后,进一步表明了加大对能源、原材料产业过度投资治理的态度,有色金属、钢铁和建材等行业增长指数呈现大幅回落态势。钢铁行业增长景气,受到近期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加之汽车工业生产和需求回落的影响,连续大幅回落。水泥行业快速扩张势头已扭转,增长景气已明显见顶。政策调控力度加大是导致这类行业景气出现逆转的主要原因。

  3、行业效益景气分析

    与上月相比,大多数行业5月份效益景气略有下降。由于成本上升较快,多数效益景气在年初明显下了一个台阶。成本上升的影响既体现在利润增速放缓上,也表现在利润在不同行业间的转移。效益景气指数运行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行业效益运行态势良好,景气较好以上的行业仍占半数。但由于年初多数行业效益景气的下落,使效益景气总体水平仍低于去年。

    二是效益景气下降行业有所增加而上升的行业较少。电力生产业、石油加工、玩具制造、饮料、化纤、塑料、水泥、汽车、家电业增收不增效。

    三是利润向上游转移步伐继续,较多下游行业下降快。主要原材料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升。但除了原材料行业外,其他行业增幅下降,效益受到压缩。目前下游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需求增长,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成本提高,同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指标上升,造成效益下滑。上游行业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效益提升较快。而下游行业中,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中药、塑料、水泥、专用设备、橡胶、陶瓷、纺织、造纸、玻璃、化纤等行业效益下降。四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集装箱、钢铁、合成材料、有机化学品、化肥、耐火材料制品业、仪器仪表、纸制品和金属制品业等行业效益景气,在4月份表现较好的基础上,继续表现突出。水泥、船舶业、通用设备、金属加工机械、塑料薄膜、石化设备、轴承、阀门制造、医疗器械等行业受到冲击影响加重。机械行业受到影响相对于消费品行业要小一些。五是一批行业近期效益景气指数下降快。化学药制造业、石油加工、铁合金、水泥、电子器件效益景气指数下降快。

  4、增长景气、效益景气综合评介

    行业综合分类表中,处于好及很好的行业有化学原料、钢铁、煤炭、有色行业值得重点关注。目前这些运行较好。但这些行业产能扩张较快,随着煤炭、钢铁供求逐步趋于平衡,产品价格面临下调压力,而且其发展还面临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控。总体来看,有色和钢铁业基本步入顶部区域,景气高峰已经过去。随着景气的收缩或向下阶段的到来,这类行业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5、行业走势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可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在需求持续旺盛的情况下,行业利润原本可能呈现持续快速增长,但2004年10月以来的一些不利因素已开始吞噬利润空间。此时,对行业的分类标准应该更加严格。只有那些增长和效益景气指数、收入和利润增速、产能利用、成本控制和库存等指标都保持良好趋势的行业,才能纳入我们的潜力及价值行业当中。

    三、生产能力及库存率分析

  (一)生产能力分析

    1、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

    大部分行业资产增加较快。部分行业新增生产能力较快。如电力、钢铁、有色、电器机械、煤气、煤炭、石油加工、塑料、化纤、金属制品、仪器、仪表等行业资产形成额增速1-5月都在20%以上。

    今年以来,随着新增产能不断投产,较多行业资产总额迅速扩大,这意味着这批行业后期产需缺口可能会不断缩小,同时产能过快增长也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出现。现在,产能利用率下降现象已经在一些行业出现。今年上半年,计算机、通信设备、医药、水泥、电力、玻璃等工业行业下降比较明显。

  2、产能利用率变动走向

    近五年多数行业都延续这样一条轨迹,即2000年到2001年时处于相对低谷,但已止跌企稳,2002年明显复苏,特别是2003年经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行业增长加速后,大多数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较快。但利用率快速提升的势头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减弱。进入2005年后,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开始下降。这几年现有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大规模地带动了新建生产能力投资。尽管很多工业行业中生产能力的利用率继续提高,但由于产能快速增加,生产能力利用的下降开始初露端倪。下半年,将有更多的行业面临产能利用水平的再次下降。下面可以看出近年来不同产业群生产能力变化的主要表现:

    (1)能源行业保持快速扩张轨道运行。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煤炭工业生产能力延续了2004年来的良好发展态势,稳中有升且增幅较大。在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产量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行业利用率大幅提升。今年1-5月,煤炭、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行业仍保持攀升态势。电力工业自2004年下半年来表现不佳,特别是电力生产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

    (2)原材料行业始终处于提升的过程,但进入二季度后,也有所减小。化学原料、化学纤维、有色、钢铁产能利用率仍在不断提高,目前处于高位趋稳阶段。这些行业生产能力都延续这样一条轨迹,即2000年-2001年时处于相对低谷,但已止跌趋稳,2002年开始明显好转,2003年以后快速提升。但2005年后,尤其是4月份以后,设备利用率上升幅度明显缩小。预计2005年下半年的设备利用率将会出现下滑势头。

    (3)绝大部分投资品行业得到改善,但2005年后呈现小幅下降态势。机械工业各子行业在进入2002年后均出现了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其中,专用设备、普通机械、电器机械表现突出。金属制品业在这几年也缓慢上升。

    (4)消费品行业基本保持稳定,但也有所分化。塑料、食品小幅提升。建材、电子、医药行业的一些子行业的表现趋弱,水泥、耐火材料、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化学药、生物、生化制品、中药等有所下降,利用率降到近两年来的最低点。

  (二)库存率分析

    1、库存率变动情况

    二季度,部分累计产成品库存增长的速度较快。数据分析表明,多数工业行业的库存/销售比例,在2004年下半年都触及了五年来的历史低点,随后库存率开始小幅上升。2005年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上升15.4%,亏损额增长46.1%,产成品资金增长19.5%。累计产成品增速较快的行业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烟草、纸浆、钢铁、电子元器件、造船、集装箱、电机、广电设备,水泥、化纤等。成品资金上升表明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销售不畅加剧。

    (1)库存率增加较大行业。高库存对行业发展来说非常危险。库存过高,行业就面临降价求售的命运,原材料和产品,尤其是产成品均存在跌价可能。库存率上升较快的行业有:煤气生产供应业、汽车、烟草、水泥、电子元器件。三级行业中,铁合金冶炼、船舶制造、电子器件、纤维素纤维、合成材料、白色家电、炼钢等行业增加较快。数据表明,汽车库存增长较快。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新增需求增长缓慢;二是2005年取消汽车进口配额、2006年整车关税下调为25%,国内轿车的频繁降价;三是贷款门槛提高;四是燃油价格居高不下。

    (2)库存率减少幅度大的行业。库存率减少幅度大的行业,往往短期内存在较好的发展空间。库存率下降较快的行业有:煤炭、有色、饮料、金属制品、橡胶、玻璃、农副食品加工、中药材及中成药、纺织等。其中,煤炭行业库存走势较为典型。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煤炭行业库存率持续下降,该指标2005年较2000-2004年分别大幅降低61.6%、71.2%、42.6%、31.3%和17.1%。另外,铁路运输设备、广电设备、金属结构制造、农业机械、农药、酒精及饮料酒、集装箱、锅炉及原动机等行业下降较快。

    2、工业行业库存率总体情况

    不同行业在工业库存率指标上存在较大差异。行业结构对于各产业部门的库存具有决定性影响,也表现出几个特点:

    (1)垄断性行业的库存最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工业、煤气生产供应业、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等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库存率不到10%。而烟草行业的库存也很低。

    (2)原材料、高技术行业的库存次之。煤炭、钢铁、有色、石油加工、化工原料等行业库存率仅次于自然垄断性行业。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周转的速度也较高。

    (3)制造业库存率差异较大。一般来看,消费性制造业库存率要低于投资品业。若按库存与销售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实际上也正是和利润率从高到低的排列基本吻合。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印刷业、饮料、家电等消费品行业保持在30%以下。普通机械制造业、橡胶制造业、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保持在30%以上。

总体策划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2005年夏季

    冯 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杨育松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负责人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

    课题组成员

    邹民生、梁洁波、王剑、许伟、魏云

  报告支持单位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信息来源:新华网)

最新更新

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